任你博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天地
以农村文化生态建设为基点推进美丽广西建设

  [摘要]文化生态是美丽广西建设的历史文化基础和重要内容,美丽广西建设中诸多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农村文化生态体系的冲击和失衡,美丽广西建设应在坚持资金和人力支持推动的基础上,转向以构建新型农村文化生态体系为重点,以文化力量驱动的内生发展模式。重点是要构建新时代农村社会价值规范体系,以科学价值观念来引导农民的行为规范和筑牢美丽广西建设的内生根基;构建乡村共同体意识,以文化认同凝聚村民参与美丽广西建设的力量;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农民文化自觉的增强来促进美丽广西建设长效发展。

  [Abstract] Cultural ecology i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oundation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Guangxi. Many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Guangxi are rooted in the impact and imbalance of rural culture eco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Guangxi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romotion of financial and human support to turn to the endogenous development model with new rural cultural ecological system as the key and driven by cultural forces. The key is to build a new era of rural social value standard system, with the scientific values to guide codes of conduct of farmers and to build the endogenous found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Guangxi; build rural community awareness, with cultural identity to condense the force of villag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Guangxi; improve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cultural awareness of farmers to facilitat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Guangxi.

  [关键词]农村文化生态;美丽广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自觉

  [Keywords] rural cultural ecology; beautiful Guangxi;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cultural consciousness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是广西全面实现“两个”建成目标、推进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环节,是物质文明、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体。农村文化生态是农村共同体内的“精神家园”和整个民族生存的根基。①农村生产发展水平偏低、生态环境恶化、农民观念落后、乡风文明不高等问题根源在于农村生态文化系统的冲击与失衡。美丽广西建设应在坚持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物化”发展基础上,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农村文化生态系统,探索以农民价值观念和文化力量驱动的新型发展模式,这既是美丽广西建设的重要条件,又是美丽广西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美丽广西建设与农村文化生态建设高度共融

  文化生态以生态学、人类学为科学理论基础,包括科技水平、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社会思想等要素。②文化生态内容并非是简单的人类文化和行为与其所处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它是一个有机整体和完整的文化链条。③中国农村文化生态的形成以中国农村的特定历史条件为基础,中国农村文化生态问题即是中国文化生态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尚有 6亿多人口生活在农村,而农村与城市互联一体,建设农村文化生态系统意味着就是建设民族的生存根基。文化生态是一个动态过程,科技进步、信息化发展、市场经济、农村现代化建设、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等使得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传统文化生态发展遂变,要建设美丽新农村必须构建与之发展相适应新的文化生态系统。新的农村文化生态系统体现在人的创造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乡村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农民心态与现代化农业的关系、生态发展与资源缺陷的关系等多个层面上,④这实质上也就是美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说,美丽新农村建设就是新的农村文化系统建设。“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以“清洁环境、美化乡村、培育新风、造福群众”为目标,与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改造、环境绿化美化等相互结合,旨在打造天蓝、地绿、水净洁美乡村,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环境,全面优化城乡环境、培育群众文明行为、提升人们生活质量、打造广西生态品牌,构建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保障机制。对于美丽广西建设活动“清洁环境、美化乡村、培育新风、造福群众”,我们还可以从文化生态视角得到更深刻的解读。“清洁环境”的环境既体现为以“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等为重点的自然环境美,又体现为以“人的观念、道德、文化素质”等为代表的“内涵美”,折射的是人的创造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新风”培育更是在精神文化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和集中,即建设科学的村规民约、风俗习惯、社会风气,折射的是农村的优秀风俗和进步文化;“造福群众”既有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之意,更蕴含着转变农民生产生活观念、建构科学价值观体系、丰富人文精神、培育科学社会信仰等深层理念。显然,“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建设与新农村文化生态建设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文化生态既是美丽广西建设的历史文化基础,同时又是其重要内容。

  二、美丽广西建设关键在于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农村文化生态体系

  1.农民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工作合力偏低,农民思想观念与新农村文化生态不适应是本源。当前农村老、弱、妇女和儿童的人口存在主体导致劳动力有限固然是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而农民的传统观念制约引致对政府的过度依赖却是关键所在。而这其中的根源又恰恰在于农村文化生态恶化与新农村建设要求矛盾所致,即因为农村的文化建设滞后于农村的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观念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自觉。正如有学者提出的那样:文化生态的恶化——现有文化生态系统与社会生产发展水平要求不相一致,会腐蚀心灵、败坏风俗乃至伤害人性、社会精神和国民素质。⑥上述问题的出现就是例证。

  2. 美丽广西建设必须由“物化发展”向精神文化建设转型。当前,美丽广西建设在农村环境治理、乡村容貌、基础设施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已初显成效,但我们仍需警惕:美丽广西建设内涵丰富,自然环境的优化和物质财富的增加更多的是“物化”建设或者说表层发展,作为美丽广西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内核的精神文化建设却稍显滞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中的“贫穷”必然包含了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更不能被物质文明所替代。鉴于农村现有的经济条件和农民短期的利益诉求,以改善农民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增加物质财富的积累为重点来推进美丽广西建设着实具有很好的基础条件和现实意义,但应该有从“物化”发展向“精神文明”推进的思维,而且该方面的政策导向应该得到强化。从美丽广西建设的载体和动力机制来看,同样需要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引领和驱动功能。我们必须认识和承认,以资金来推动农村面貌净化、绿化、硬化、美化,这种“输血式”的发展模式并非推动农村发展的长久之计和动力之源,甚至还可能会产生农民对政府的“制度惯性依赖”而滋生新的问题,这种模式下带来的结果主要是实现短期的高速发展和数量快速积累。文化在凝聚、整合、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等方面的功能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替代的,观念的转变和精神的驱动比物质的富有更为有效和可持续。美丽广西建设的本源应在于培育美丽广西建设的内在驱动力和长效机制,即逐步推动美丽广西建设“输血式”或“补血式”的“资金支撑模式”转变为依靠农民的意识自觉和行为自觉的“造血式”或者“内生式”的内涵发展模式。基于这样的前提,由“物化发展”转向以培植农村的精神文化环境,创新和丰富美丽广西建设内涵,巩固和深化美丽广西建设成果,推动农村纵深、可持续发展,应当成为未来美丽广西建设的重要课题和发展趋向。⑦  

  3.美丽广西建设重点整治的问题产生根源在于新的文化生态系统缺失。美丽广西建设活动的落脚点是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源性问题。事实上,不管是经济社会发展,还是人类的发展,它们都是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来展开的,问题恰恰在于我国在以往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走的是以经济高速增长为重点、人的发展让位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优先的非科学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带来的结果已经事实地破坏了人的发展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平衡状态、文化建设滞后和农村发展资源匮乏。近年来,国家通过实施退湖还林、禁止砍伐、排污治理等政策,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缓解和修复,但由于社会资源、政策红利向城市的过度聚集和文化建设的不足,阻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跟进与发展,甚至在外来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冲击下还产生了“落后文化”的新问题。如传统道德观念失范,对村民行为具有较强约束力的村规民约逐渐消失,赌博、吸毒、打架斗殴、封建愚昧、庸俗堕落等现象冲击强烈,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播断层,等等。在没有构建新的文化生态的情况下,落后文化强烈冲击着农民的思维和观念。更令人堪忧的是,面对落后文化的冲击和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相当一部人更多的是跟从、观望、等待和徘徊,没有形成理性认知,缺乏自律、自救意识和自治能力,甚至少数农民还成为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者。这种现象在地方居民和当地相关管理部门决策层面都有所体现。那么,社会之所以产生“贫困村、贫困县”越扶越贫的“论调”,农村环境治理缺乏合力和成效难以取得预期效果,恐怕就是因为没有找到问题产生的根之所在和解决问题的核心,即没有及时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匹配的文化生态系统。现实中的少数农民拦河筑田、无序排污、砍伐树林、破坏植被、偷盗抢骗、吸毒赌博、打架斗殴等,就足以显示出农村落后文化生的恶果和新农村建设的难度。农民观念不转变、素质不提高、社会文化不发展,美丽广西建设就形同缺乏稳固地基之高楼,即使再努力也无法支撑长久。

  三、以构建新型农村文化生态系统推进美丽广西建设的路径优化

  (一) 构建新时代农村社会价值规范体系,以科学的价值观念来引导农民的行为规范和筑牢美丽广西建设的内生根基

  美丽广西建设的最大阻力不是经济的贫困、基础设施的落后,而是作为农村建设发展主体的农民价值观念的冲击和道德的失范,经济社会转型对农村原有社会价值规范体系的冲击和失衡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现代价值观念、传统价值观念、落后价值观念、西方价值观念的交融、吸取、作用、冲突导致了农村社会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出现多维度发展。农民的价值取向从整体主义向个体主义转型、价值标准从一元性向多元性发展、价值追求从道义导向向利益导向转变。⑧当然,当代农民的价值观念并非完全是落后和与时代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但其落后的成分对农村社会价值体系的冲击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阻碍也是不争的事实。美丽广西建设是广西5200多万人民的共同使命,更是地方农民的内在责任。农民是美丽广西建设的主体已无需争论,这是由人民是历史的推动者和社会改革的决定性力量决定的。脱离群众,不能突出他们参与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不能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再好的硬件条件,再美的优良环境,也会失去它们建设和存在的最终意义。显然,培养和造就具有科学观念、创新精神、高尚品德、文化水平高、技术多元、善于管理的新式农民,这关系美丽广西建设主体力量的确立,是美丽广西建设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和最迫切的要求,也是其成功的关键。广西区党委及相关部门对农民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作用的发挥与美丽广西建设的关系已有正确认识,但怎么样来树立农民的主体地位、构建活动的合力并形成常态机制,这才是重点和难点。首先,重新梳理和优化美丽广西建设的内容和治理方法。要把农民主体意识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农村的文化建设在美丽广西建设中提高到更高的战略层面,而不是纯粹地以废弃物治理、道路硬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资金投入的数量、参与活动人数的多少作为衡量美丽广西建设成果的主要标准。再次,积极推进农村社会文化生活新规范建设。“培育新风”是美丽广西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其主要表现为农民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科学知识、文化修养、行为操守与时俱进。这就要求各驻村工作指导员与村委干部一道要耐心细致做好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开展形式多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用科学的文化从思想上、心灵上转变农民的观念意识,引导农民远离迷信与愚昧,自觉抵制各种封建迷信活动和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生产生活陋习,树立健康、科学、文明的消费观念,培育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增强责任意识、互助意识、大局意识和集体意识,建立和谐、健康、文明的社会人情关系和乡村邻里关系,塑造积极、和谐、健康、文明的乡风、民风,用道德、文明、幸福、和谐等价值理念引领社会风尚,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转变,形成生动活泼的农村社会文化生活新规。⑨通过塑造新的乡村文化传统和文化认同,激发村民的村本意识和文化身世的觉醒;通过乡村传统、乡村文化价值观等村庄共同体意识来唤起农民对乡村生活的认同感、幸福感,使农民重建人生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⑩从而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参与到美丽广西建设活动中来。

  (二)构建乡村共同体意识,以文化认同凝聚村民参与美丽广西建设的力量

   人、空间和风俗习惯是农村文化生态系统的三大要素。对于农村而言,人主要体现在农民的文化、知识、精神状态、道德等层面上;空间即为村落,这是农村农活生产和文化生态的单元要素,村落的不同往往具有生活生产方式、风俗习惯的差异,各个村落往往被视为一个“整体”或“团队”;风俗习惯是区分村落的重要元素,“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就是此意,具有相同或相似民风习俗的群体一般都具有极强的意识认同或信仰追求。在以前“生产队”时期,农民通过集体劳作、参加各种风俗活动,相互之间具有较高的信任度和较强的人情关系、凝聚力,由此证明了维系村民关系的同一村民小组(自然村、村寨)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认同这一村庄共同体意识是凝聚农民力量的重要元素。恰恰也就是随着这一生产组织形式的解体和多种价值观念的冲击,诸多的民风习俗逐渐退出了农民生活的视野,原有的集体观念、大局意识和共同利益逐渐被个人利益所取代。美丽广西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需要发挥各地农民发展主体作用和智慧的伟大工程,农民能不能形成高度的共同体意识和强大的凝聚力是其成功的关键。面对当下由于农村生化生态系统的破坏或者失衡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阻碍,如何构建乡村共同体意识以此促使合力的形成成为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难题。而这共同体意识的塑造和强化,必须立足于各村的实际和农民的利益诉求。在这方面,致公党广西区委在美丽广西建设挂靠点隆安县銮正村做了一些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探索出了一条较为可行的路子。致公党广西区委及驻銮正村工作指导员在推进当地垃圾池建设,村屯公路硬化,特色产业(茶树菇种植)、养殖业发展等基础上,着力探索一条以村屯文化建设带动美丽广西建设的内涵式发展模式。屯路硬化、村委文化广场、同心·文化长廊、村屯文化室等文化项目建设;集文化培训、知识讲座、比赛活动、文件解读等为一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导村民更加深刻地了解美丽广西建设的活动并增强活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传统书法教育普及、群众喜闻乐见书法作品展示、捐赠书法名家墨宝、美丽村屯群众专题摄影比赛等活动的开展。将文化建设融入到美丽广西建设过程就是要通过发挥文化对人的思想洗礼、观念转变、品德塑造、行为引导等作用,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提升村民文化素质、培养信仰理想追求、形成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让村民切实感受到乡村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反映村民生活的时代变迁,由此增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转化为参与乡村建设的具体行动。实现了变政府要他“美丽”、“清洁”转为群众自主实现“美丽”和“清洁”。逐步构建美丽广西建设的内在驱动力量。

  (三)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农民文化自觉的增强来促进美丽广西建设长效发展

  构建与农村发展相适应、与时俱进的新型农村文化生态是美丽广西建设的基础保障和内在驱动,而这最具有内在性、最能体现文化超越性和创造性本质特征的就是观念文化的培养和农民文化自觉的形成,基本路径就在于构建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培育公共文化空间。

  1. 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强化农村文化建设保障。农村与城市文化差距拉大导致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城市优先发展道路的缺陷,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产业等在内的诸多资源过度向城市倾斜,农村文化发展的资源、政策支撑严重不足。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文化资源的配置方向和配置方式的问题。在配置方向上,要扭转以城市为中心的配置机制,统筹好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的关系并结合两者的实际需要建立相对均衡的配置体系,解决好农村文化建设政策不完善、基础设施落后、内容匮乏、发展方式单一、动力不足等问题。在配置方式上,要坚持以市场配置为主要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功能,提升文化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性。政府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组织、引导、规划和监督等层面。基于这样的前提,政府重点是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引导文化资源向农村市场自由流动并发挥作用,而不是凭借政府决策层的主观意愿、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对文化资源流动进行过多的人为干预。提高文化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性的问题还在于,政府相关部门在文化资源的政策和资金等方面支持过程中,应建立以不同层次的人口数量来进行文化资源配置的指标体系,而不是根据其他要素粗放式地确定各个地区的文化资源配置总额,更不能一刀切,这是保证地区与地区、乡村与乡村之间资源配置均衡和避免资源浪费的有效方式。

  2.以人为本,提升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目的是建设一个“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生产发展、和谐安定、互助和睦、生活幸福、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农民是农村建设的参与主体、创新主体和受惠主体,这也就决定了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必须取之于民、赖之于民、惠之于民。一方面,农村文化建设要立足地方实际,以农民文化需求为中心,尊重农民意愿,顺应民族风俗,做到“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互融,外来文化与民族、地域文化互融,这是调动农民参与文化建设主动性、自觉性和保证农民受益的关键点。外来文化即使再精彩、再丰富,如果脱离了农民需要、超越了地方发展实际和违背农村的民族风俗,仍然无法获得农民的支持甚至遭到排斥。另一方面,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是要建立农村文化人才培养体系。要完善农村文化人才培养的资金扶持制度及激励机制,加强农村文化人才培训和吸引更多农民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通过举办培训班、进修班、外出培训等方式,引导农民树立新观念并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文艺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建立一支道德素质高、技能齐全、业务精湛的文化专业人才队伍;要注重挖掘地方文化艺人、能工巧匠,利用他们威信高、技术高超、民族感情深厚等优势,推进地方民族传统文化和工艺的传承,并做好接班人的培养工作,促进其永续发展。

  3. 培植文化建设主体,壮大农村文化生态建设力量。一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文化生态建设的组织主体和最直接的执行机构,要在现有基础上,完善农村村委的职能和权限,切实履行组织、协调和思想政治工作等职能,引导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到村屯文化建设中来,组织村民开展多丰富多彩、地方特色鲜明、迎合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和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二是探索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模式。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创建新型农村社区,使其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载体,壮大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力量。三是推进农村社会组织发展。要大力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村各类专业经济协会和各种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社会团体组织发展。坚持“外部引进”和“内部培育”平衡发展,在发挥政府和相关社会团体组织作用,把“外来文化活动”请进村屯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和扶持农民创办各种寓于民族风情、乡村风俗的文化组织,拓展农村文化生态建设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提高农村自办文化、发展文化的积极性,研究和探索扶持农民自办文化的机制体制,既促进“外来文化”的丰富多彩,又保证“本土文化”的发展壮大,既要依靠外来文化“输血、补血”,又能自行文化“造血”,使农村真正成为乡村文化的创造者。

  注释:

  ①③④⑥黄正泉《农村文化生态建设的理论探索》,载于《推动工业新型化促进湖南经济发展——2007年湖南科技论坛》105105109106页。

  ②段超《再论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建设》,载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62页。

  ⑤参见盛敦荣《构建“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科学发展机制的战略思考》。

  ⑦吴小曼《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文化透视——以文昌市会文镇沙港上旗村的民间信仰为例》,载于《新东方》2009年第5期第24页。

  ⑧⑨王义芳、李伦《农民价值观念变迁与新农村社会价值规范建设——以湖北农民和湖北农村为例》,载于《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3期第1515页。

  ⑩马永强、王正茂《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和视域》,载于《甘肃社会科学》 2008年第677

             

  [参考文献]

  [1]刘强,黄正泉,熊春林.新农村文化生态建设战略刍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7-41.

  [2]魏进平.文化生态系统建设的几个原则[N].河北日报,2008-08-06.

  [3]潘鲁生.如何加强农村文化生态建设[N].北京周报网,2013-03-05

  [4]付春.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其基本思路[J].农村经济,2010,(4):105-109.

  [5]张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配置: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想模式[J].理论与现代化,2012,(4):25-30.

  [6]郑恒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农民参与的价值分析———基于行政参与的视角[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11):33-38.

本网站由TRS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