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致公党是以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和其他有海外关系的代表性人士为主组成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致力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于1925年10月在美国旧金山成立,1953年7月28日总部迁到首都北京,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中的一个民主党派。
自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36年来,在新的历史新时期,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和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深入,侨情发生诸多深刻的变化,由此对中国致公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致公党随之在大政方针、思想观念、工作重点、方法措施等方面不断调整、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出新举措,催生了具有时代意义的“五个促使”。
一、促使了《中国致公党章程》次次修正
从1979年10月起,中国致公党七大到十四大,章程共进行8次修订(加上改革开放前的三大到六大的4次,致公党章程共修订12次),积极适时修订党的章程,重新规定党的历史任务、党员必备条件和应尽义务,组织全党为完成国家的政治任务而努力奋斗,这是致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所做的智慧之举。
例如,为适应侨情变化,在组织发展党员必备条件方面的表述,从七大的坚持“以大中城市为主,以中上层为主,以归侨、侨眷人士为重点发展对象”的原则,坚持“在工作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开展工作,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方针,到十四大的“凡是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和其他有海外关系的代表性人士,以及其他方面有代表性的中高级知识分子,承认并愿意遵守本党章程的,可以申请加入本党”都可以看出致公党在组织发展方面更加坚持“人才战略”、“侨“”海“特色的原则。
二、促使了《致公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组织发展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的出台
随着侨情的变化,致公党中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就组织发展中需要研究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反复研讨,集中就发展新阶层代表性人士、保持界别特色等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要求坚持“三个为主”(即“以协商确定的范围和对象为主,以大中城市为主,以有代表性的人士为主”)的原则,扎实推进组织发展工作。为使党员进一步明确组织发展的有关原则和要求,特出台《致公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组织发展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
三、促使了 “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稳步开展
2012年2月7日,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视频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指出,要以创先争优为动力,扎扎实实做好“基层组织建设年”各项工作,以创先争优、加强组织的新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致公党积极响应号召,加强组织建设,2013年12月17日,致公党十四届二中全会决定在全党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在方案中又明确规定:2014年,将继续以“基层组织发展年”为抓手,进一步凝聚共识、积极履职,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足以说明对组织发展工作的重视。
四、促使了“人才兴党”战略的实施
在十三届第七次中常会上,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工作,致公党首次提出“人才兴党”的战略目标,并在接下来的三中全会、第十次和第十九次中常会上进一步对“人才兴党”战略进行具体部署和推进。经过努力,全党上下对“人才兴党”有了普遍共识,各地陆续提出了具体实施建议和办法,进一步强化了对骨干党员和基层干部的培训力度,调整充实了后备干部人才库,培养和造就一支信仰坚定、素质高的人才队伍。
五、促使了对涉侨人士工作方法的改变
建国前后回国的老归侨都有一颗热爱祖国、愿为四化建设事业尽心尽力的赤子之心,他们想的是“落叶归根”,对他们致公党采取更多的是“情感留人”,对待新的涉侨人士,“情感留人”有用但是分量不重,因为新涉侨人士素质高、能力强,既重“名”、也讲“利”,注重发展、注重政治生活,对在国内的生活品质期望值高,这就要求致公党不仅要送温暖、送服务,还要送政策、搭平台……针对这些新需求,致公党一直在寻求工作方法的改变,如加强联谊活动,为他们的创业发展服务,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努力彰显“侨”、“海”报国的党派特色。
总之,面对新时期侨情的变化,中国致公党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出台的新举措、新办法成效显著,充分彰显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致公党所具有的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体现了中国致公党的进步性和科学性,展现了一个致力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