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你博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天地
本、外地户籍学生班级融合问题值得重视

 

 

随着上海城市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外来人口涌入上海,越来越多外来人员随迁子女来沪接受义务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在大部分幼儿园和小学中,外地户籍学生都已接近或超过本地户籍学生。由于家庭条件、风俗文化、行规养成、兴趣爱好、知识视野、价值追求、心理品质、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差异,本、外地户籍学生可能会面临班级融合难题,可能会影响部分学生的健康发展。

为准确了解本、外地户籍学生的班级融合情况,致公党上海市委于2013年成立课题组,对学生融合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详见表1)显示,超过85%的本地户籍学生、超过84%的外地户籍学生、超过86%的学校老师都认为班内学生融合较好,他们是班级生活的直接参与者,对融合度的感受更准确。此外,近70%的本地户籍学生家长和近75%的外地户籍学生家长也对班内学生融合情况给予了积极评价;作为班级生活和学生思想动态的近距离观察者,他们对融合度的积极评价也有很高参考价值。总体看,调查结果是可喜的,显示了上海应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调查对象

本、外地户籍学生融合情况(群体比例,∑)

融合较好

融合困难

不表态

本地户籍学生

85.8%

85.3%

8.4%

8.5%

5.8%

6.2%

外地户籍学生

84.4%

8.6%

7.1%

本地学生家长

67.6%

69.8%

5.8%

5.9%

26.6%

24.1%

外地学生家长

74.8%

6.1%

19.0%

86.2%

   6.7%

7.1%

80.4%

   7.1%

12.5%

 

 

 

1 本、外地户籍学生班级融合情况汇总表

但同时也有一组数字值得警惕:仍有近9%的学生、近7%的老师和近6%的家长认为融合困难;考虑到不愿意表态的学生、老师和家长中,仍有相当比例的人群持“融合困难”观点,实际应有至少10%的学生会面临融合难题的困扰。虽然目前看这一群体比例不算高,但其比例和总量都会随着更多外地户籍学生的涌入而快速增长。特别是,该群体不会随义务教育阶段的结束而自动消失,他们会携带着群体矛盾步入成人社会,最终一定会影响社会和谐。

而上海作为一个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的城市,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会非常依赖于引入更多外来人口。外来人口随迁子女作为上海未来的劳动力主体,其能否健康发展,能否顺利融入上海社会,对上海城市活力和社会稳定都有重要影响。在这种大背景下,上海必须做好迎接更多外来人员随迁子女来沪接受义务教育和引导他们顺利融入本地社会的准备,特别是对融合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未雨绸缪,早关注、早研究、早应对。

问卷也对融合度制约因素进行了调查。由于角度不同、立场不同、感受不同、利益相关性不同等原因,学生、家长和教师对融合度制约因素给出了不同判断(详见表2);归纳起来,主要是身份冲突、观念冲突、文化冲突、价值冲突和行为冲突。由此导致的身份地位不一致、发展条件不一致、个人兴趣不一致、处事做法不一致、价值标准不一致、观点看法不一致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本、外地户籍学生互相交往的意愿和深度。

序号

制约因素

调查结果(支持比例)

影响方式

学生

家长

教师

1

本地户籍学生看不起外地户籍学生

11.6%

11.4%

 

身份冲突,地位不一致

2

教师对外地户籍学生有偏见

8.7%

9.8%

59.0%

3

学校和老师在促进学生融合方面做得还不够(学校环境)

 

11.7%

4

部分市民对外地户籍人员的歧视(社会环境)

 

29.2%

 

5

经济和生活条件的差异

 

33.0%

 

6

教育制度和政策不够公平

33.7%

44.7%

 

7

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很大差异

10.2%

49.8%

35.5%

观念冲突,看法不一致

8

区域文化有冲突

5.6%

 

 

文化冲突,兴趣不一致

9

本、外地户籍学生的综合素质存在较大差异

思想道德方面

 

 

29.1%

价值冲突,标准不一致

个人素养方面

 

 

57.0%

生活习惯方面

 

 

69.8%

行为冲突,做法不一致

行为举止方面

 

 

43.6%

行为规范方面

 

 

9.2%

2 融合度制约因素汇总表

 

2还显示,身份冲突和观念冲突是学生、家长和教师一致认可的主要制约因素,对融合度的制约可能更明显。特别是身份冲突,学生、家长和教师都以相对较高的选题比例直接或间接地证明身份歧视的存在。这种歧视会导致部分外地户籍学生自卑,使其缺乏与本地户籍学生平等交往的勇气和自信;同时,也会让部分本地户籍学生自傲,使其缺乏与外地户籍学生平等交往的意愿和诚意。

为化解矛盾、消除对立、促进融合,针对调查发现的融合度制约因素,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提升教师融合意识,凝聚校园融合共识。本次调研的相关数据显示,确实有不少教师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认为这些学生自觉性不高、不好教,不好沟通、不应该来抢占上海教育资源等,从而一定程度地排斥和漠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些行为还会影响本地学生对外地学生的态度,给外地学生的校园生活造成很大压力,甚至逃学和厌学。因此,有必要提升教师融合意识,在师生群体中凝聚和形成融合共识。

首先,学校要教育和引导教师树立人人平等观念。克服偏见,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包容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帮助他们不断进步。对于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应及时做好疏导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健康成长。

其次,学校应创建师生沟通平台。引导教师把更多目光投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多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和他们建立信任关系,做知心朋友。还应该鼓励和引导教师们开展融合教育,促进学生融合,带动学生融合。

再次,教育主管部门应研究探索和建立完善师德教育体系、行风测评和反馈体系、师德考核和奖惩体系等,引导和督促教师提升融合意识。

2、呼吁全国统一教材,减少学生融合阻力。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未来实行全国统考的决定,这为随迁子女异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并回原籍参加高考创造了条件。但仅有全国统考的政策还不够,还应该呼吁全国统一教材。

目前,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教材五花八门,甚至一个省内都有多种版本。这些教材难度不同,内容各异,不易衔接,给随迁子女的转学造成很大困难。特别是高中教材的不统一,也是随迁子女要么远离父母回原籍念书,要么念农民工子弟高中,无法在居住地接受正规高中教育,导致其心理焦虑、性格孤僻,并在本地同学面前有强烈自卑感的重要原因。各地教材的难易程度也有较大差异,例如上海地区的英语教材,其难度就明显偏高,会给外地人员随迁子女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从而影响其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可见,目前的教材差异,已经是阻碍本、外地户籍学生融合的重要因素之一。

考虑到我国区域间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现状和现有利益格局在短期内都很难彻底打破,就尤其需要在消除融合阻力上下功夫。因此,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向教育部大力呼吁,尽快实现全国教材的统一。为了照顾本地素质教育的需求,上海市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编制一部分素质教育教材。

3、开设地方文化课程,提高学生融合兴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自全国各地,他们身上带有各自地方的文化痕迹。来到城市之后,他们的文化观念往往会与当地文化发生冲突,造成很多不适应,有时候甚至很难接受城市学校所要求的一些行为规范,容易和本地同学发生矛盾和冲突。

因此,上海有必要开设一门地方文化课。这不仅可以帮助本地同学全面了解外地文化特色及风土人情,也可以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各地人群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多元文化观念和对文化差异的包容性,有助于避免他们与外地学生之间因文化差异而彼此误会、冲突和排斥。

外来学生也可以通过这门课程,深入了解上海的历史文化渊源,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上海人的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和风土人情,有助于他们更好融入上海的学校生活,有助于提升他们对上海文化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他们而言,这不仅仅是生存地域和身份角色的转变过程,也是对新的地域文化认同的过程,更是培养自尊、自强、自信意识的过程。

4、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浓厚校园融合氛围。校园人文环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成长发挥重要影响作用。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可以优化校园人文环境,浓厚校园融合氛围。

例如,可以开展民俗展示活动。在春节、端午、仲秋等民俗节日前后,组织学生开展摄影展、图片展、板报展等民俗主题展示活动,或者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文艺表演、知识竞赛等民俗主题竞赛活动,展示各地的民俗风情和饮食文化,提升同学们文化融合的意识和兴趣。

再例如,可以开展“家校互动”活动。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互动,及时把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融合情况反馈给家长,了解家长对子女学习和对学校工作的期望,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为促进学生融合共同努力。针对互动过程中发现的家庭教育问题,学校应给予适当指导,帮助家长改正错误做法或错误意识,共同培养孩子形成健康的性格和人格。

还例如,可以开展小组互助活动。老师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等,把本、外地户籍学生编成不同的小组,让小组成员共同开展活动,互相了解,互相帮助。鼓励组员开展“到队友家生活一天活动”,在节假日或寒暑假,组织外地同学到本地同学家生活一天,或组织本地同学到外地同学家生活一天,体验对方的生活,增进彼此的了解。

5、建立学生成长档案,重点突破融合障碍。教师只有充分掌握了学生心理状况、家庭背景、性格特点等,才能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了解其内心变化,从而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纠正其不良心理状态。为此,建议学校建立学生成长状况档案库,要求家长和任课老师通力合作,动态采集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精神状况、思想表现、智力情况、不良性格、不良嗜好等信息资料。在此基础上,对具有明显性格缺陷,如内向、孤僻、偏激等性格交流障碍的学生,由教师科学制定纠正计划,选择恰当、灵活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心灵治疗和思想疏导等工作,帮助其克服融合障碍;对具有明显行为缺陷,如不守行为规范、不讲卫生、不守社会公德的学生,要加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帮助其逐步改掉不良习惯,逐步树立起自觉性和责任心,逐步融入城市文明。

条件许可的话,应呼吁全国按照统一标准建立学生信息电子档案,实现全国学生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联网,不仅可以为学生转学服务,也有助于全程跟踪每个学生的成长、学习和性格变化情况等,有助于维护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20131126

本网站由TRS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