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你博

图片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杭州湾的红色记忆

  题记:杭州湾跨海大桥,让天堑成为连接苏沪甬的通途。然而,你可知道,在硝烟四起的烽火岁月里,杭州湾,曾是一万多名新四军战士南来北往的“红色通道”?

  杭州湾:跨越历史的红色通道

  杭州湾,在潮水的轰鸣里,

  承受了亿万年自然的磨砺

  喇叭形展开的南北两岸——

  注定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注目的风景

  从嘉兴的南湖,到宁波的四明山

  从一只风雨飘摇中起碇的小红船

  到飞架七彩长虹的跨海大桥,

  红色经典,一路演绎新的辉煌与传奇,

  河姆渡古老的根系,喷涌出无垠的绿洲与希冀

  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溢着这里的生命气息

  一座靓丽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在长三角城市群中脱颖而出

  早已将1840年灰暗的记忆,变成另一种力,雪耻的力

  让更年轻,饱满,结实的脊背在东部海岸线挺起:

  十大区块,八大系统

  在互动的和谐中张开飙升的翅翼:

  天一广场,海的后花园;三江口,绿的喷水池……

  四通八达更显五彩缤纷,相互映衬又独立成体

  北仑港,老外滩,梅山保税港区,新慈溪……

  甬台温铁路,沪杭甬高速,乐社国际机场……

  大剧院,美术馆,音乐厅……

  从大海到港口,从空中到陆地,

  一波波景的抒情,一浪浪美的叙事

  通过扎实的步伐将海市蜃楼变成了眼前的现实

  到处都是新鲜的创意,到处都有神奇的构思

  杭州湾,像一架巨大的钢琴,深情弹奏——

  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

  以全新的姿态

  接受海风,阳光和二十一世纪快节奏的检阅

  驱车奔驰在跨海大桥之上

  如同被推到巨大的交响乐的交汇点上

  面对两岸的青山绿水,面对如诗如画的家园

  我只有深深的感动!

  从红船上最初出发的人,

  星光下突破重围的人,长征的人

  南渡或者北辙的人,一代代围海造田踏浪而歌的人

  从两岸出发,走遍了中国大地和海岛的每一个地方

  带走了吸纳了咸涩盐泣的脚印

  带走了激情澎湃的一生

  留下丁坝与大塘,留下了岸,

  成为桥墩,成为基础

  成为支撑杭州湾大桥的最坚实的一部分

  在时间面前垒起他们永不被虚无和风浪征服的纪念碑!

  杭州湾:跨越历史的红色通道——

  人类命运交响曲里一根最响亮最强劲的弦

  以自身的阅历与传奇

  在歌唱永久的英雄和爱情

  杭州湾南岸:从红色通道到跨海大桥

  这是一座神奇的跨海大桥

  这更是一条光荣的红色通道:

  19415月的一天夜里

  浪挡住了飞鸟的翅膀,泥吞没了岸的胸膛

  而比鸟飞得更勇敢与灵活的高梢船,一只接着一只

  在浪与泥的交锋之上滑翔

  在随后的日子里

  900多位新四军战士分7

  突破天险与敌情的双重封锁,

  从浙东大地上登陆

  从此三五支队的英勇故事

  在贫苦的盐民与山农的口里传颂

  从汇角渡口的南下到古窑浦的北撤

  就像抗击台风的高大樟树

  多少年轻的英雄把自己的爱情与梦想

  扎根在这片粗粝的粘性的咸土地上,

  甚至将无可替代的生命当作绿色献祭

  与这片土地渗透,糅合在一起,

  他们从黑暗中,从狂涛上,从战火里,

  挺直的脊梁 仰起的脸庞

  是支撑着中国革命的最坚实的墩

  是杭州湾之上最生动的抒情与造型

  这是一弯震惊世纪的七彩长虹

  这更是一群红色历史的立体雕像:

  20085月:杭州湾从先辈的脚印里站起来了

  像三五支队战士举起桅灯时直起的背脊

  岸,越过抗战与解放战争的硝烟,

  在新时代 破风斩浪

  在梦的翅膀上飙升得更远

  烈士的鲜血早已消融于潮水

  潮水凝结成泥

  泥泞煅烧成瓷

  瓷打造成铜与铁 淬成钢

  一条红色通道与一座跨海大桥

  被浇铸在同一个地点 同一片岸

  这是一个让徐福,哥伦布与虞洽卿都不敢相信的奇迹

  更年轻的杭州湾 站在南北两岸

  向过去,向未来,向全世界

  扬扬手 亮出自己的姿态

  从红色通道到跨海大桥

  无论驶得多快,无论跑得再远

  这片土地

  始终经得起时间的冲击与考验!

  2011320

  风浪里,红色大通道架起了二十一世纪的新奇观

  风浪里,有徐福逃避暴政东渡的航船,

  风浪里,有横跨欧亚非大陆的海上陶瓷之路的旗幡。

  风浪里,有鸦片战争的硝烟与浙东儿女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呐喊。

  风浪里,更有红色记忆承载的艰苦卓绝与豪迈。

  枪声与沉寂穿过海岸,

  那是新四军三五支队南下或者北撤的高梢船。

  丁坝像长剑一样剌向大海,

  那是移民用围垦向大海争取农田。

  中国革命与建设在浪尖上写下了澎湃的历史,

  红色记忆在泥涂里收藏了丰厚的积淀,

  酝酿着跨海大桥腾飞的这一天。

  风浪里,晃动着杭州湾的夜晚,这巨大的宁静的摇篮。

  风浪里,闪烁着跨海大桥彻夜不眠的灯盏。

  风浪里,坚韧的桩沉着的墩在深水承担漩涡与激流。

  风浪里,千百年来的梦想将天堑变成了一串亮晶晶的真切的项链——

  笑盈盈地悬挂在杭州湾的胸前。

  青山绿水的两岸埋葬着先烈们的忠骨,

  年轻的造桥者里有新四军战士的后代。

  先烈们在这片土地上播下了红色的种子,

  大桥用新的形象塑造出钢铁的意志与精神。

  苍茫的杭州湾,美丽的杭州湾……

  当鸟一群一群地从斜拉索之上飞过,

  红色大通道架起了二十一世纪的新奇观。

  古窑浦的桃花为什么这样红?

  曾经是浊浪排空泥泞泛滥的前沿。

  曾经是住的是草舍吃的是麦碎糊的偏僻地。

  曾经是点的菜油灯种的是粗放作物的贫困小村庄。

  古窑浦如今是桃花盛开的地方,

  桃花掩映着农家的别墅与绿色产业,

  红艳艳的桃花景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视线,

  也闯入了——

  中央电视台“中华情”的诗意专栏。

  古窑浦的桃花为什么这样红?

  因为盐碱地的土质,村民的勤劳与新时代,

  因为它是连结着杭州湾红色大通道的海上门户。

  这里是新四军开辟浙东敌后根据地登陆的起点。

  这里是300多名共产党干部从苏北经这里走上浙东战场。

  这里是浙东纵队渡海北撤的地方。

  这里是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志士的运输带。

  这里是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南岸。

  古窑浦的桃花为什么这么红?

  因为烈士鲜血的滋润,

  因为红色记忆给这片土地烙下了代代相传的基因。

本网站由TRS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